外拍 京都 金像獎 隨手拍 郭采潔 

基本能力測驗真的可以取代聯考?
基本能力測驗真的可以取代聯考?

育部將自90學年度起廢除傳統的高中聯考,改以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作為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分發的依據。但是「基本能力測驗」真的可以取代傳統的聯考嗎?
我們先從為什麼要廢除聯考說起。教育當局最先的說帖是,多元化升學是要讓高中學校多元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生,學生也能多元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,但是,我們仔細想一想,高中終究為一元的高中,何來多元?推薦甄選及申請入學已經實施3年,學生的壓力真的減輕了嗎?根據4月份民意調查得知:有7成多學生放學後參加補習,有5成學生每周補習6小時以上。甄試需採計3年在校成績,學生更要應付學校日日的小考、月月的段考,豈不是變成了天天在聯考?由此可見多元入學成了1個無法達成目的又無必要性的教育改革,這難道是大家所希望的嗎?祈盼教育當局三思,朝正確的方向施行教改,以免勞民傷財,又傷害了千千萬萬的孩子。
再談基本學力測驗。我國的教育改革制度大多沿襲美國,但是大多祇學得皮毛,又因國民情條件不同,結果是四不像。茲比較如下:
●美國的基本學力測驗,主要的目的有二,一是評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的最低標準,二是在評量學校,做為給予該學校被推薦及申請入學學生名額多少的參考依據。
●美國的學力測驗題庫是公開的﹝各科都有3、4萬題﹞,考試題目是由電腦亂碼選題的,使學生不必為考試做準備,也無法去準備,學生沒有考試前的壓力。但是,我們的學力測驗題庫不公開的﹝各科僅數百題﹞,致使題庫容易落入有權者的手中而造成不公平。
●美國的公立高、中、小學校,都是直屬於地區性公民自行組成的教育委員會,其基本學力測驗實施的地區範圍小,容易實施。我國的學力測驗卻是全國性的大考。
●美國的高中教育是義務教育,公立學校不得拒絕納稅人子弟學生就讀,也就是美國國中畢業生,人人都可以進入公立高中就讀。我們的公立高中真正的容量僅能容納部分的國中畢業生,其他的學生,祇好選擇私立學校、高職或五專,這才是學生升學壓力的主要原因。
教育機關原意是以學力測驗成績作為學校推薦甄試、申請入學、登記入學的入學依據,但是,有些學校認為學力測驗考題太過簡單,無法辨識考生能力,所以決定自行舉辦第2階段考試以篩選出較優秀的學生,如此一來,增加學生上榜又落榜的痛苦滋味,且多了一道考試的壓力。既然學生能否錄取主要關鍵在第2階段考試,於是學力測驗變成了流於形式卻增加考試壓力、毫無實質意義的一項測驗。
無論推薦甄選、申請入學或分發入學,成績好的學生左右逢源,成績差的就處處落空,最後結果都是一樣。為何不能3者合1,減少學生考試的壓力和家長金錢的負擔?如何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?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,茲建議如下:
1、首先要增加公立高中招生人數:公立高中學校容量實在太少,所以應該鼓勵私立學校辦好教育,讓有更多的學生想進入私立學校就讀。
2、課程實用化:全面檢討國、高中各科課程,刪除八股的國文、較深奧的數理,讓深難的教材移至大學或成為專業人員再去研究。高中或大學考試題目,改為單一選答。不要為了防止學生作弊而製造題目陷阱以複選答題為難學生。
3、減少考試科目:考試科目減少,考題平實,學生就可減少許多準備考試時間,也才有充裕的時間可以規畫自己的生活,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發展自我與肯定自我。
4、學校資源有效運用:由於國民生育人口數逐年下降,全國的國中班級數1年要減少1千班。如果能將這1千班的原有教學設備與資源順利移轉為高中,不出2年,國中生哪怕沒有公立高中可以就讀呢?
5、實行真正多元入學:藝能與智能分別招生。為具有特殊藝能專長者如美術、音樂、體育才能之學生辦理獨立招生。
6、反對2階段甄選:不喜歡以學力測驗成績為招生依據的學校,可仿效北一女中自行出題考試甄選,不要讓學生體嚐上榜又落榜的痛苦滋味。
7、教育資源公平化、反對高學費政策:士農工商與軍公教人員子弟,均應享有相同的教育補助費。
8、推動12年國教:高中採學區制,以抽籤方式或選擇較合適的排序S形分發學生。
並且全面推動六年一貫制的綜合完全中學,採用學分制,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,有較多的學科選擇,讓學生依自己的學習能力、興趣、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學習。
總之,不是說聯考一定好,但是,我們現在實行推薦甄選或申請入學的時機尚未成熟,學生原有的升學壓力依舊存在。要真正減輕學生升學壓力,首先,要擴大招生人數,否則,只改變招生的方式,對學生的升學壓力而言,祇是畫餅充飢、緣木求魚罷了本文摘錄自 台灣立報社 文/江達聰 (作者為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)


 

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白珮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